《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进而翻译难以理解的句子;
2、写景的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上述1、2。
教学流程:
▲㈠导入新课(3分钟左右)
相信在座的孩子们一定看到过大雪纷纷的景象,现在请大家展开想像的翅膀,用一句或几句话给我们描绘一下你所见到雪景。(学生思考1分钟左右后回答,然后教师追问当时看雪的心情)
是啊,同学们,如果作者的心中有一个太阳,那么他笔下的雪景就会生机盎然;如果作者的心中有一个月亮,那么他笔下的雪景就会柔情绵绵;如果作者的内心欣喜若狂,那飘飞的雪花或许就是快乐的舞蹈呢。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中充满了忧伤,心里一片冰霜,那么他笔下的雪景会是什么样的呢?
就让我们追随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脚印,一起去西湖的“湖心亭看雪”!(板书课题)
【导入紧扣文题而留有悬念,也是研讨与练习三的要求】
▲㈡品味雪景(白描手法)(15分钟左右)
找出相关段落及句子→读准字音→读通顺→掌握关键词含义→翻译描写雪景的句子→作者描写雪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怎样运用白描手法描写雪景的(修辞手法,四个“一”字的妙用)→给人怎样的感觉(意境)→借景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联系作者的生平)→想像画面(可出示图片或多媒体)→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写一两句白锚写雪景的句子。
⒈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不认识的字要勇敢地跳过去,迅速找出文章中作者所看到的雪景在哪一自然段?(看谁找得又快又好?)
⒉学生回答是第二段后,老师按一下步骤进行
A读准字音,抽一位学生起来读;(师:不认识的字要勇敢地跳过去,看哪位同学敢于勇敢地暴露自己的问题,同时抽一位学生把跳过去的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上)
B读完后由学生指定让哪位同学来帮助他,要求联系课文注释)。
C学生可能读错或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拏(ná) 毳(cuì) 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芥(jiè) 堤(dī)(联系“提”的读音“tí”)
D、读通顺,读断句(个人读→同桌听纠错读→全班读);
E、有没有不能理解的词句(学生结合注释→同桌互学→其它同学解学→老师全班作答;
F、学生可能感到理解困难的词句
是(这)日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定(停) 拏一小舟(划着一条小船) “一” : 上下一(全)白/长堤一(数词)痕
G、现在看第二段中具体描写雪景的是哪几句?(“雾凇……两三粒而已。”)
H、学生找出后要求结合注释和上面关键词的解释翻译描写雪景的一段文字(要求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根据时间也可省略这一步)
I、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描绘雪景的?
①从文字上来讲只有42个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简洁)
②“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华丽吗,是在堆砌词藻?(朴素)
③作者运用这些简洁和朴素的文字描绘了西湖下雪的什么样的景象?
(⑴抓住(上下“一白”)数词“一”→浑然一体,“白” →白茫茫一片;⑵抓“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景物隐隐约约(或朦朦胧胧、依稀可辨)
学生明确:大雪笼罩西湖天地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景物隐隐约约(或朦朦胧胧、依稀可辨)的景象。好一个银妆素裹的世界!
④这种景象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1)“雾凇……上下一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远看:整体总的感觉)(2)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悠远辽阔)或(苍茫辽阔)
(3)“湖上影子……而已。”这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给人什么感觉?
(近看:近处局部,相当于电影中一移动的特写镜头)
①从“痕”→“点” →“芥” →“粒”,景物一个比一个小,表面上写了作者从一个地方看到另一个地方,实则写了什么?(小船在夜色中缓缓前行的情景,我们仿佛听到了哗哗的划船的水声,但却更令人感到此时此刻环境的什么?[寂静→万籁俱寂]
学生明确:悠远辽阔、万籁俱寂的感觉。
老师总结:作者用如此简洁、朴素的文字就描绘了这样一幅大雪笼罩西湖天地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景物隐隐约约(或朦朦胧胧、依稀可辨)的景象,给人一种悠远辽阔、万籁俱寂的感觉,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现在请大家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诵,尤其第二段描写雪景的文字,领会一下这种感觉。
⑤这种写作手法在文学上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名称,叫什么?谁知道?(简洁、朴素的文字绘出景物的神韵——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⑴出示 “山”的白描图画,学生体会品味→学过的哪些课文景物描写运用了白描手法?“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描)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表达游子思乡之愁如断肠的痛苦→再次通过朗读课文的雪景体会白描的手法;
⑵白描只能用于写景吗?不,还可以用于写人(出示白描人物图),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⑶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使用了白描的手法写人?(《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艰难,蕴含了深深的爱子之情。)
【细腻的品读,读出内涵,读出妙处。并理解本文的白描手法】
J、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也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在景物中也饱含了作者的深深的情感,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时的作者张岱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
①要理解张岱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做他的知音,必须了解他的生平。教师顺势介绍张岱(有多媒体则出示其头像及生平简介)
学生明确: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南下灭亡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他的代表作是小品集《陶庵梦忆》和《西湖寻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本文就出自《陶庵梦忆》。
学生明确:国破家亡,四处漂泊→孤独忧伤(“独”)、无可奈何→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L、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㈢分析人物(联系第三、四段)(10分钟左右)
⒈学习第三段。
A、一个同学读一句→纠正字音→各自读→全班读。
B、关键字词含义
烧酒(热酒、煮酒) 焉得(哪能) 强饮(痛快)
白:上下一白(白色)/三大白(酒杯)
是:是(这)日/是(表判断)金陵人
C、①这一段主要写了游西湖的人,当然也包括作者自己,作者这一段的情绪由遇到游西湖人的惊喜,短暂的欢乐,到最后分别的伤感,情感一波之折,感慨知音难得?占的篇幅也特别多,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但这里却没有一字描写雪,这与看雪有关吗?是否偏题?
学生明确:⑴有关,情感的变化是因看雪而起,是从人的情感的角度来景的;上面讲了作者写景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抒情,是借上面的雪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②如何理解本段中“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一句,因为作者问的是他们的姓氏,但他们回答的却是地名——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答非所问,为什么?这样写矛盾吗?
⑴表面上写两个游西湖的人不愿意告诉作者姓名,其实也表明作者和他们一样只注重心灵的沟通(神交→精神的交流),不想被凡尘俗事搅乱彼此的心境;
⑵金陵是前朝(明朝)的都城,含蓄地表明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⑶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去学习第一段,作者写文章时已经是清朝了,作者为什么还用“崇祯”的年号》(同样是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⒉学习第四段
①最后一段是舟子对作者的评价,请用一个字概括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抽学生表演舟子“喃喃曰”的情景,并加上摇头的动作;
B、点明文章的主旨,高度的概括了作者是一个“痴”人
C、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的“痴“?
痴行(抓“独”那一句,是否矛盾?)→痴景→痴心(抓第三段)
▲㈣疑难解答
文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A、“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与下文舟中人”两粒“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是从他们只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不是人(因为在作者的心理他们并不是他的知音,因此在作者的眼里他们似乎并不存在)
B、“湖中人鸟声俱绝“与下文”两人铺垫对坐“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前面是作者出发前的整体感觉,后者是作者出乎意料的巧遇,突出两上游西湖人与作者一样的“痴”不随波逐流。
▲㈤临别赠言(6分钟)
●怎样作者在文中理解的情感?
①赞成→著书立作,留下了很多著作包括象《湖心亭看雪》这样的美文;②反对,应投身于社会,为社会性更多的应有的贡献;③对②的反对,能做好一件事也很不容易了,不能苛求古人;④怎样看待怀旧情结:A、保留好的(吃水不忘挖井人)B、抛弃不好的。)
1、故人说“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们可以说作者是“一片痴情在故国”;假如在分别的时候,金陵的两个游西湖的人给作者赠言,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可直接借用古诗词,也可对古诗词做一些加工,还可以自己用现代汉语写,联系本文的相关内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
●一片冰心在玉壶,一片痴情在故国;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一片冰心在玉壶 , 一片痴心在西湖;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孤舟一寒士,独傲(赏)西湖雪。
●尽管是匆匆地相逢,匆匆地分别,但相信今日的友情是明日最好的回忆。
▲㈤结束语(3分钟)
是啊,古往今来,还有多少想作者这样的“痴情”人。看吧,一个人正独上高台,仰天长啸: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便是绵阳的陈子昂;
又一个人,奋笔疾书,万千感慨:……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还有我们的张岱,架一叶小舟,正独往湖心亭看雪……好一个“孤舟一寒士,独赏一湖雪”!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读,怀着对作者张岱的深深同情和理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再一次陪他到西湖边走走吧。
【巧借曹诗,再吟文本,余音不绝】
▲㈥学法指导
(一)知道学什么?
(1)积累文词汇(尤其一词多义);
(2)描写雪景的方法(①白描②数词“一”妙用③修辞手法(比喻)
(二)怎么学
从文中最精彩的中间部分作为突破口,夯实重点,再兼及开头和结尾
▲㈦布置作业:见练习卷。 |